一、传统岁时
(一)春节
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,一岁之首。零点始家家户户放开门炮仗、小鞭炮、花筒。有将燃放炮仗时间抢在他人之先之习惯,预示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领先,处处出人头地。信奉神、佛者赶往庙宇争烧头香,图全年合家吉利、太平。农村有当家男人开门放炮仗、小鞭炮之习惯。之后,男人去河边提水,赶在整条河中第一个提水,将水缸里的水提得满满的,意为新年“有进水”,缸满、囤满。早晨,男人准备饭糍干糖茶,等家人起来,表示家有当家男人,一年伊始全家就泡在甜水里,生活甜甜美美。全家人起床后,晚辈向长辈拜年,长辈给晚辈祝福。然后,全家人吃糖茶、糖水圆子,俗称“顺风圆子”,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顺顺利利,团团圆圆。也有人家早上吃面条,表示“常常顺利”。年初一,也是“接灶神”的日子。各家都请新灶君像于灶山神龛,供上水果、灯圆等祭品,点上香烛献灶。
春节,人人穿新衣、新鞋,戴新帽,谓脚脚走新路,给人新感觉。邻里见面互道恭喜,互发糖果,互说吉利话。年初一不扫地,不用刀、剪刀,传说要扫掉财气,剪断运气,不串门访客。80年代始,年初一可以走亲戚,一般是女儿、女婿去岳父母家拜年,或晚辈到长辈家拜年,再轮流互拜。这活动从初一持续到正月半,亲戚多的人家持续到正月底、二月初。90年代始,有地方采用兄弟姐妹轮流做东、或碰东形式请客。
春节为国定假,放假3天。节前,镇、村两级干部开展拥军优属,访贫问苦活动。
(二)接财神
接财神从初四晚上到初五早上。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(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)诞辰。新中国成立前,农村敲锣打鼓,鸣放炮仗,焚香点烛,迎祭路神,以求财神保佑其财运亨通,全年发财。祭神时供奉酒菜,摆上猪头(元宝头、利市头)、活鲤鱼(鲤鱼跳龙门),意为利市高升。店主或当家先生手握香烛到门口恭迎财神进店,燃放炮仗。初五晚上店主办路头酒,宴请店员(职工)。新中国成立后,此俗破除,90年代后期恢复。
(三)元宵节
元宵节又称上元节、灯节。元宵节,家家户户做汤圆(元宵)、灯圆,晚餐吃元宵,意为团团圆圆。晚上,农民在田块中点火把(照田财),人们点燃稻草在自家田中熏烧,边走边唱:“烧烧田角落,一亩田收三石六”,以祈求当年稻谷好收成。元宵夜,家家门口挂灯笼,集镇上举行灯会。出灯会领头者是知书识礼的大户人家,第一家叫“出行”,最后一家叫“收水”。收水一般在庙里。出灯会,有扮演戏文,边唱边行;有小孩做抬角、 掮角;有甩火流星、杂耍;有提灯游乐猜灯谜。元宵节,旧时十三上灯,十八落灯,期间灯市繁荣,各式各样灯有售,如人物灯、动物灯、植物灯、琉璃灯、走马灯(内部转动的灯),名目繁多。
(四)二月二
二月初二是“龙抬头”日子。传说这天时兴小孩剃头,家家食用撑腰糕。民间有歌谣:“二月二、撑腰糕,夹糖糯米加胡桃,小人吃了增智慧,大人吃了撑腰板。”吃撑腰糕,给农户一个提示:新年已结束,农活即将开始。
(五)春台戏
丰年,老百姓在春闲季节搭台演戏,谓“春台戏”,演员是老百姓。他们中有扮花旦、小生、老旦,有击乐器、拉二胡……。曲子是流传的花鼓戏、春台戏调。届时各路商贩云集,各种摊位林立,人山人海。演春台戏之习惯延续至1966年“破四旧”运动。
(六)二月十二百花生日
二月十二是百花仙子的生日,又称花朝。旧时,是日清晨,未嫁闺女剪五色彩缯封贴于各种花木茎干上,或制红纸尖角旗插于花盆中、田野里,微风轻拂,彩纸飘扬,谓赏红。花农、田农争集于花神庙贡牲献乐,庆贺花神诞辰,祈祷春来花盛,称花朝。
(七)三月三
三月初三是上巳日,妇女采戴荠菜(野菜)花。谚云:免头晕、头痛,晚上睡得香。也有把荠菜花铺坐处、睡处,藏毛衣、羽绒服内,说可以除蚂蚁等虫害。
(八)清明节(寒食节)
公历4月5号左右是清明节,为民间传统鬼节之一,清明祭祖上坟之俗相沿至20世纪末。人们通常在清明节前5日,携香烛、纸锭、菜肴、酒水祭于已故人坟前,谓“上坟”(扫墓)。清明上坟,包含着游春踏青,悼念已故亲人。新中国成立后,各机关、学校、团体在清明前后组织青年、团员、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及烈士墓,以寄托对先烈的哀思,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。传说,清明百无禁忌,鬼不作祟,是移坟动土的日子。清明时节,儿童盛行放风筝(俗称鹞子)。
(九)立夏
公历5月6日左右是立夏。立夏日是酒鬼菩萨生日,人们可敞杯喝饮。立夏时,蚕豆开始成熟,家家吃蚕豆、麦芽塌饼、芽菱、荸荠、咸鸭蛋、青梅、樱桃、酱肉、螺蛳肉;剪去万年青旧叶。立夏日吃肉长肉,时兴菜花头(薹心菜焯一下晒干的菜干)泡软后烧酱肉,小孩到外婆家做客,要吃舅舅家从狗食钵里滚过的咸鸭蛋可不疰夏。午饭后,用秤测体重并记下,到秋天复称,看经过一个夏天,体重是否减轻。立夏日,农村允许小孩到别家田里偷蚕豆,在桃树底下烧野火糯米饭。
新婚媳妇娘家要买竹蓆、扇子、蓆枕衣、夏天衣服、凉拖鞋,在立夏前给女儿送去,这叫“送夏衣”。
(十)谷雨 小满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盛行谷雨蚕农到蚕神庙(土地庙)祭蚕花娘娘,备香烛到蚕神庙祈祷、购买蚕神画像,请回家中供奉。蚁蚕孵出,采茧、回山,缫丝后分别将蚁蚕、茧子、生丝、供品等列于神像前供桌上谢蚕神。 谢蚕神时,蚕花娘子需戴蚕花。此时,已过小满,大户人家给蚕农派股,请戏班子演戏数天;或自编、自导、自演春台戏,以报答蚕神的恩典。
(十一)端午
端午又称端阳节、中天节、午日节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,中午,家家门上悬挂钟馗像,系菖蒲艾叶、大蒜、苍术以驱邪;房内点燃苍术、白芷、芸香等熏蒸,以除湿气;挥洒雄黄水于墙壁、旮旯、床底以避蛇虫、蜈蚣。端午洗帐子,午时在房间熏蚊虫,将洗干的蚊帐在床上挂好、放下。端午早上吃蒜末拌豆腐(传说吃了可以长脑子);中午吃大蒜烧黄鱼、咸蛋、黄鳝、梅干菜烧肉、炒苋菜、雄黄酒、芦叶粽;午饭后炒雄黄豆,把雄黄涂于小孩额头、肚脐、腋窝、耳朵边;下午看《白蛇传》(传统戏)、赛龙舟、舞狮子。民国时,坛丘、南塘的青壮年常在端午节到坛丘港、岳祠漾(华祠漾、划水漾)赛龙船比赛;妇女有绣香袋、香荷包习惯。端午,小孩胸前挂装有大黄、白术、香料、樟脑丸的香袋,以驱邪免灾疫。
端午前,外婆家将印有“五毒”(蜈蚣、蜘蛛、壁虎、蝙蝠、蛇)图案连衣裤、老虎头鞋子、有老虎图案的凉帽送给外甥或外甥女,让其在端午节穿戴。
(十二)六月六
六月初六是天贶节,俗称猫狗生日,要为猫狗洗浴,以驱虱虫。此日将图画、书籍、衣被、箱柜晒于场中,以防蠹蚀。老人的老寿衣也拿出来晾晒。有中午吃面条、馄饨的习惯,说:“六月六买条面来落一落”“六月六,买只馄饨落一落”。 有用麦柴灰汤水、荆树叶汁洗头发、涤梳具习惯。六月六,已进入盛夏,古称“六月六,晒到鸭蛋熟”,从这天起可以下河洗澡游泳。
(十三)六月二十三 二十四(雷斋)
新中国成立前,六月廿三是炎帝火神菩萨诞辰,妇女携香烛到火神庙进香;青壮年进行消防演习。六月廿四为荷花仙子生日,俗称“荷诞”,又叫观莲节,雷祖诞辰,人们到雷尊殿进香。善男信女从六月初一到廿四吃雷斋素,此俗新中国成立后废除。
(十四)七月七
七月初七是乞巧节,也是双星渡河日,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日。晚上,各家拿瓜果放院子内桌子上供牛郎织女,儿女们对月穿针称向织女“乞巧”,祈求心灵手巧,祈求得到财富。女孩子还采些凤仙花,到药房买点红栀子,睡前将凤仙花、红栀子捣烂包在指甲上,染成红指甲,此俗“文化大革命”后破除。七月七,有吃西瓜习惯,老百姓有俗言“七月七买只西瓜切一切”,此俗流传至今。
(十五)中元节
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,鬼节之一。家家以酒菜、瓜果、馄饨、豇豆糕祭祀祖先,焚烧纸锭、锡箔锭。新中国成立前,七月半出会,一般十三日迎抬搁,十四日接韦驮,晚上对唱山歌。山歌此起彼伏,通宵达旦,至十六日送韦驮止。出会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废除。
(十六)七月三十
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(即土地公公)诞辰,善男信女到土地庙进香,祈求家人安康。
黄昏,沿河放水灯,称“盂兰盆会”。里巷,请和尚泛舟河中,诵经祭孤魂,以五色纸扎成莲花,浮在水面。街头,用纸扎一巨鬼及各种小鬼,请和尚诵经超度孤魂。是日夜幕降临前,各家从河桥边到台阶下、沿路插香,门口点蜡烛,谓“地灯”,之俗延续至今。
(十七)中秋节
八月十五是中秋节(八月半),也是阖家团聚的日子。中秋有吃月饼、糖烧芋艿、黄南瓜、鲜菱、藕等食品的习惯。晚饭后,人们在院子里放上桌子,摆上香斗、月饼、水果,点上香烛,合家对月膜拜,称作“斋月宫”。有人家将纸扎的月宫模型,陈放于香案中,深夜,将模型焚烧,称谓“烧香斗”。中秋节前,小辈给长辈送月饼,出嫁女儿给父母送月饼,亲朋好友互赠月饼。送月饼之俗延续至今。
(十八)重阳节
九月初九重阳节(古代称“九”为阳数),又叫“登高节”,老人到较高的地方登高望远,吃重阳糕,意为老人吃了重阳糕,能长寿,活到99岁。坛丘有吃赤豆糯米饭之习惯,俗言“九月九,赤豆糯米饭烧得韧绉绉”。重阳节有赏菊、吃糕的习惯,旧时,父母要迎出嫁的女儿回家吃花糕(糕里放赤豆、糖、枣子等),也叫“糕节”“女儿节”。1985年,国家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,提倡尊老敬老。单位组织离退休老人开展文体活动,如登高、健身走,走访、慰问高龄老人。
(十九)冬至节
公历12月22日左右是冬至节。旧时,冬至前半月,庙里的僧家录亡人姓氏给各家(施主),称“节规”,供冬至祭祖时焚烧。冬至是鬼节之一,前一天晚上谓冬至夜,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。冬至前后家家准备菜肴,点燃香烛,焚烧纸箔、锡箔祭祀祖先。俗云:“冬至大如年”“有么冬至夜,无么饿一夜”,就是说,冬至如祭祖,祖先可安度冬至夜;如不祭祖,祖先只能挨饿冻一夜。冬至祭祖与自饮的酒是冬酿酒。
(二十)十二月初一叫火烛
明代始,坛丘各圩为了防火,设专人在夜间按固定路线和时间击柝叫喊。十二月初一起,击柝者会高声疾呼:“冬寒腊月,谨慎小心,前门照照,后门看看,灶间走走,火烛小心”,称之“叫火烛”。大意是气候干燥,容易引起火灾,冬夜漫长,要防盗防窃。此俗“文化大革命”时破除。
(二十一)腊八
农历十二月称腊月,初八谓腊八。相传腊八日是如来成佛之日,各祠庙僧尼均以莲实(莲子)、芡实、枣子、胡桃、松子、花生、白果、百合、桂圆、红豆、栗子等果羹和米煮粥为斋供,称作“佛粥”,也叫“腊八粥”,故有吃腊八粥习惯。相传:食之能消灾、祛病、降福。以后民间仿效。
(二十二)辞灶
辞灶(送灶神)。旧时,人们传说衣食温饱由灶神所赐,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五,灶神必将民间善恶上达于天。十二月廿三到廿四夜间,家家用纸竹糊扎成小纸轿一顶,将灶君神像请下来,置纸轿中焚化,或备马车、纸车同时焚化,送灶神上天,并以团子、灯圆、麦芽糖、干果、豆制品祭送,称作“送灶”,用麦芽糖是为粘住灶神嘴巴,让他上天说不了坏话。焚烧后捡出未烬之物纳入灶膛,有取元宝进门之意。翌年年初一为接灶神日,之后每逢初一、月半献灶、点香烛。此俗“文化大革命”时破除,80年代恢复。
(二十三)小年夜
十二月廿三、廿四日是小年夜,家家掸檐尘搞卫生,干干净净敬神迎新春。小年夜,家家户户淘米磨粉做团子,拍印团(将加工好的米粉嵌入刻有图案的模板中,拍出的团子)。春节走亲戚时包上几个印团、团子作为礼物;有的用于打发乞讨的渔民、乞丐等。做团子时,出嫁的女儿要做给爸妈、祖父母每人一个寿长团子(俗称大粑粑),团子体积约为一般团子的3~5倍,再加6~8个一般的团子。团子、印团上面盖有红印。绍兴人家舂年糕,年糕浸在腊水里可吃到翌年二月初二作撑腰糕。
小年夜,孩子们用蒸糕、团的水洗脚,说是小年夜洗小脚,洗了不生冻疮。小年夜一过,过年的气息越来越浓,人们要理发,洗被褥、鞋袜、衣裤,缝新衣,宰猪羊,购置年货。旧时,穷苦百姓称年为 “年关”,意为此“关口”难过。农历廿八,穷人家也不得不凑钱去买点年货,这天上街的人特别多,也叫“轧廿八”。
(二十四)除夕
十二月三十(小月二十九)是农历除夕,也叫大年夜。除夕夜的饭称“年夜饭”,是一年中最讲究、最丰盛的晚饭,出门在外的人,都要回家过年。年三十,家家贴春联、挂年画,预祝来年生活更好。年夜饭前先祭祖,菜肴有整鸡、整鸭、整鱼、蹄子、酱煨蛋、青菜等。祭祖时用盅盛酒水,点香烛,酒过三回盛饭、放糕团、水果,焚烧纸、锡箔。每斟一回酒,斟酒的人先唱喏,然后按辈分轮流唱喏。祭祖结束,祭品先搬到灶台上,再拿上桌吃年夜饭。吃年夜饭时要喝点酒,最好喝祭祖用过的酒,饭最好吃两碗,称“双富贵”,要吃遍每道菜,但不吃完,意为“年年有余”,剩菜不能并。剩饭要插红纸匝的葱。米囤、谷囤也插上红纸匝的大葱,意为“郁郁葱葱”。
年夜饭后,长辈给晚辈红包(拜年钿、压岁钱、百岁钱);妇女准备炒发芽豆、花生、香瓜子、“利市米”,烧毛芋头;之后,将炒米抛撒在屋内,边抛边念“利利市市”,意为顺顺利利;接着,做小汤圆,准备年初一早上吃;最后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、新鞋帽放在床边,传说“年”看到花衣服,不会来骚扰孩子,孩子就顺利。男人与孩子一起嗑瓜子、喝茶、守岁。守岁过半夜才睡觉、睡前放关门炮仗,以辞旧迎新。夜里要点盏长明灯,以示翌年能红火,全家人不会患红眼病。
二、法定节日
(一)元旦
元旦是公历1月1日,国定假1天。50年代初庆祝元旦,镇上张灯结彩,人们上街打腰鼓、扭秧歌、店门前插彩旗、国旗,挂“庆祝元旦”横幅。60年代后期起,元旦前后公社举行文娱汇演,各大队文娱宣传队到镇上演出。70年代,公社以做样板戏、唱革命歌曲来庆祝元旦。80年代始,各大队和单位又恢复插彩旗、升国旗、挂横幅庆祝。镇上举行文娱汇演,这一习惯延续至2000年。
(二)三八妇女节
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。乡镇妇代会或开会庆祝,演出文艺节目;或开表彰会,表彰五好家庭、四好妇代会;或组织妇女干部开座谈会;或外出参观旅游。妇女可放半天假。
(三)五一劳动节
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,国定假1天。50年代始,5月1日前,各级政府评比先进、评选劳动模范;5月1日,开庆祝表彰大会。劳动节,各单位都要挂横幅、插彩旗、升五星红旗。2000年起,国家规定放假3天,加前后双休日可连续放假7天,谓“黄金周”。
(四)五四青年节
5月4日是青年节,为纪念民国8年(1919年)发生在北京,发展到全国的学生运动而定的纪念日。青年节里,共青团组织开展各种活动,如开座谈会、表彰会、演讲会、运动会、文艺汇演、做好事办实事、瞻仰烈士墓。五四青年节,青年可放半天假。
(五)六一儿童节
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。从新中国成立初起,每年各学校(中小学、幼儿园)都要开展庆祝活动。学校采用各种方式庆祝节日:有文艺演出、开运动会、旅游、组织看电影、猜谜语等。
(六)七一建党节
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节,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。7月1日前后,各级党组织会组织党员开展活动:有新党员宣誓、上党课、提合理化建议、传统教育、召开表彰会、庆祝会、做好事、办实事等;也有支部组织党员参观、旅游。
(七)八一建军节
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。此日,民兵组织开展纪念活动,有走访、慰问烈军属,为烈军属助耕帮困,请复退军人开座谈会。党政领导走访、慰问驻地部队官兵。
(八)教师节
1985年起,9月10日被定为全国教师节,教师节前后,各级政府领导走访、慰问教师,召开座谈会,表彰成绩显著的教师,组织退休教师体检或外出参观、旅游。
(九)十一国庆节
10月1日为国庆节。新中国成立初,国庆节定国假2天,各地搭牌楼、举行集会游行搞庆祝活动。50年代中期,活动有文艺表演、体育运动会,街上挂红灯、彩旗、条幅;各单位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国庆节举办革命歌曲大赛,文艺汇演,活学活用《毛泽东选集.》积极分子讲用会。2000年起,国假改法定假3天,加前后两个星期的双休日共休息7天,谓“黄金周”。
还有很多节日,例如,3月5日学习雷锋纪念日;3月12日植树节;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;3月18日爱肝日;5月12日护士节;11月9日消防日等。